简体
繁體
订阅支持
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简体
繁體
深度
日报
速递
专题
评论
播客
系列
栏目
互动页面
多元
国际
大陆
台湾
香港
社群
订阅支持
订阅新闻信
参与活动
最新
地域
国际
大陆
香港
台湾
评论
系列
栏目
播客
活动
风物
深度解析影视、文艺、生活现象,让文化流动打破地域与领域的阻隔。
在香港,一杯精品咖啡如何走进人们的生活
香港虽不是个做梦的地方,但仍有许许多多的咖啡爱好者,心里始终怀有一个精品咖啡的梦想。
他们为什么把公共房屋盖在这些地方?
在台湾,为甚麽大陈新村之一会建在永和?在香港,为甚麽建在港岛西的公屋寥寥可数?
Chris B: 在香港,她是照顾独立音乐的摇滚妈妈
她堪称香港全女摇滚乐队史上“教母”,照顾一众独立乐队多年的摇滚妈妈。正值香港独立音乐的90年代,确曾以中西混杂领先于华人世界⋯⋯
对话陈炳钊:你有多久没在香港听见“后殖民”的讲法了?
也斯小说里的那个香港,它後殖民的故事及情怀都已崩解;社会改变,雨伞仍是伤口,但不要把剧场变成Facebook⋯⋯
在诚品开店的香港人:新零售时代,如何做有钱又有型的文创生意
用缓慢节奏开咖啡馆、做手工果酱⋯⋯这群看来浪漫的人,如何在香港存活甚至扩张?而诚品,又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廖美立:实体书店进化为文化品牌,亚洲走得比欧美还快
诚品、方所到雅昌,廖美立一出手,总能惊艳四座。纵横两岸的她,可说是华人世界最有资格谈论书店、文创产业的女王。
马世芳:Patti Smith 《时光列车》,灵光充满的伤逝与疗愈之书
Patti Smith的《时光列车》不算容易的书,它是暮年之书,是人生慢慢收拢的时分,是与失落共处的试炼。
文革在香港中学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中史教师告诉你
何以香港学生给人印象就是不谙历史?63年前的报告仍是今日文史教学的基础?本土思潮兴起与中史课程编排有哪些关系?
“文革写作组”漫游指南
有一批化名的舆论团队,他们多以文学、戏剧中的人物为攻击对象,在外围为文革造势,这些化名本身意涵也极为丰富。
文革实名刀笔有几支?
宣传机器可不只会唱赞歌,弄权、斗争的手段在一篇篇文章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运笔如刀,杀人不见血。
快时尚风浪起,衣柜从此不一样:COS与男装30年变化
COS的款式不追潮流,而是向低調含蓄靠攏,迅即俘虜一眾年齡較長、有自信、清楚個人風格、對衣服質量有要求的顧客。
等公车的时候,顺便拯救一个“太空人”
迷失在太空中的泰勒将生命交在你的手上,你可以用碎片时间发呆,也可以试试来拯救泰勒。
1
…
237
238
239
…
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