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評論
系列
欄目
播客
活動
台灣
深度、專業、在地,多元報導盡覽台灣社會真實脈動。
(獨家專訪)裴偉:黎智英要賣《壹週刊》,要我找買家
「這樣的環境或許是一個機會,如果台灣社會肯定『好的新聞』,或許我們就有存在的空間。」——裴偉。
撥開「神」之迷霧,會看見什麼樣的賴清德?
賴清德若在台北市奪下市長寶座,將為民進黨立大功;但南鐵地下化、拒進議會等爭議,是否會成為他更上層樓的絆腳石?
台南鐵路地下化告訴你,政府為什麼習慣強徵民地?
一個不談土地徵收公益性及必要性的國家、一個連行政聽證都不願召開的國家;只能說,台灣的公平正義還在遙遠的路上。
12年鍛造的奧運銅牌,新竹富禮國中射箭隊的故事
不像田徑、籃球、棒球等競賽,選手能心跳加速、腎上腺素升高,好的射箭選手只能沈穩內斂。
評論|
林雨蒼:太陽花、公民參與,與想溝通的小英
只有表面和技術的所謂「公民參與」,只會讓努力的公務人員挫折,也讓參與的民眾不信任政府。
評論|
張宇韶:小英上台,兩岸執政合法性的對峙
兩岸極端力量的抬頭,將成為雙方政府決策的新變數,可能成為指責對方的民意基礎,也將使得政策調整面臨強大的內部壓力,使得兩岸關係陷入難以逆轉的惡性循環中。
評論|
林柏儀:執政百日,勞工為何怒吼血諫?
蔡英文政府執政百日至今,勞工團體感受不到其站在他們這邊。新政府除了個案式地解決勞工問題外,通案政策層次上,只要遭逢資方阻撓,就幾乎是寸步難行,改革全數觸礁。
餐桌拯救海洋?從安德魯那盤白鯧說起
除了讓漁村改變文化、團結護漁,消費者在大啖鮮魚之餘,也有應負的海洋責任:少吃瀕危魚種,以養殖或近親魚種代替。
評論|
吳介祥:文化新政,多少政策沉痾待解?
文化政策要迎接的挑戰,不是展演和文創消費的擴充、不是一百天、四百天或一屆執政的民調,而是必須面對其建構之「價值體系網絡」是否運作有效。
蕭再泉,看守海洋像把守金庫的警察
拼命,是想做出成績、讓生態保育與在地經濟成功達成雙贏。
評論|
顧爾德:保守,是蔡英文的本質與罩門
正因蔡英文的保守穩健,才能穩住低潮中的民進黨不再崩解,進而能再起執政。如今當家掌政權,蔡英文的這特質,有辦法再幫她再凝聚台灣共識嗎?
航行世界的台灣船隊,還是日不落國?
國際遠洋漁業競逐激烈,還未等到台灣完全從容轉型,警告就已來臨,2016年的歐盟黃牌事件,只能說是冰山一角。
1
...
143
144
145
...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