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評論
系列
欄目
播客
活動
台灣
深度、專業、在地,多元報導盡覽台灣社會真實脈動。
我們會吃光海洋嗎?
歐盟的黃牌警告,讓台灣遠洋漁業須轉型升級;以大躍進態勢加入漁業戰局的中國,同樣有此困境。未來,靠海吃海或越來越難。
兩個台灣人,聯手完成了史上首次奧運虛擬實境直播
借鏡打造宏達電的品牌經驗,數字王國企圖成為一個面對消費者的虛擬實境內容製作品牌,如同夢工廠之於動畫一樣。
台北街頭的「石頭湯」,溫暖了弱勢市民的「人生百味」
朱剛勇說,他們從來都沒想過要去做什麼偉大的事情,而是希望做一件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從生活周遭開啟的改變。
他從鏡頭裏,看到了怎樣的一位謝淑薇?——專訪《冠軍之旅》導演鍾權
她不斷武裝自己,也不斷重複那些循環面對問題,她既渴望幸福但又懼怕幸福。但她的本質,不過就是個善良的人。
他是愛滋病患,他被軍校退學,但仍然言必稱「我們軍人」
衛福部開出100萬罰單,但國防大學始終不改說法強調:一切合法,不是因愛滋記他過。被退學兩年,阿立還在等着回學校。
調查:互聯網揭批「台獨」之火,如何燒毀「戴立忍們」?
這場舉報戰役的參與者,每個人的動機都不相同。有親國民黨者在民進黨上台後轉身面向中國;也有共青團的身份危機。
他14歲開拍這部紀錄片,叩問「學習的理由」
眼見教育帶給兩個女孩的不是成長,而是一斧一鑿的傷痕,楊逸帆希望拍出一部能當鏡子、又能開扇窗的電影。
鄭性澤案再審找不到證據,「科學辦案」出了什麼問題?
如何從沈默的現場讀出故事,讓科學證據降低冤錯案機率,說出真相,或許是多起冤錯案有轉圜之際,司法系統該檢討的。
一首應該反覆聆聽的綠島小夜曲:兩位政治犯的故事
離開綠島前,蔡焜霖被要求宣示「脫離共產黨」。但他這輩子,唯一參加的是國民黨;唯一宣布脫離的是共產黨。
一個台裔美國作家眼裏的二二八——《綠島》作者楊小娜其人其書
二二八不只是一段歷史,它還活在許多人心中,活在許多人家裏,甚至因台灣社會的變動,每年都有不同意義與詮釋出現。
林鳳營牛奶的這則廣告,如何冒犯了新聞專業?
在資訊免費、傳統媒體廣告收入銳減、網絡媒體尚未發展出穩定獲利模式的當今,怎麼活下去,成了大家都在苦思的難題。
評論|
去歷史化的批評之外,我們可以為書展做什麼?
忽視歷史的批評,對推動書展進步的力度,十分有限。我們要先用自己的記憶──書展的歷史,來檢視和守護自己的書展。
1
...
144
145
146
...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