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評論
系列
欄目
播客
活動
台灣
深度、專業、在地,多元報導盡覽台灣社會真實脈動。
評論|
王宏恩:台灣公投連署書數量分布,如何幫助我們了解接下來的縣市長選舉?
這些連署資料不僅僅用於中選會統計數量,也直接代表了公投推動團體或政黨的核心支持者,乃至可以動員的三十萬潛在人力。
評論|
張碩文:中國人不談政治,金馬獎不談審美
想不到,老生常談的「不談政治」,至今依然是這一類事件的爭論核心。
台灣的前世國土、今生邦交:帛琉在哪裡?是怎樣的國家?
疫情中即將與台灣推廣「旅行泡泡」的帛琉,是怎樣的國家?
華文圈裡,可有一張平靜的導演椅?
頒獎給某些電影,會不會開罪某個政權這種問題,古已有之,於今為烈,「為烈」的原因是言論尺度大幅收緊,而不是電影創作這件事情的本質有了什麼變化。
賈選凝:一個金馬,各自表述,電影可以超越語言嗎?
如果說金馬獎在大陸是因為藝術和美學的價值而顯得格外「純粹」,那麼它在台灣卻是因著包容與尊重的力量得以源遠流長。
中國導演在金馬:世代之爭還是與自己的搏鬥?
本屆最佳導演的致勝關鍵是什麼?一個創作者在技術提昇和格局擴張之後,如何克服瓶頸、跳脫框架、推陳出新⋯⋯
黑豹旗:台灣甲子園的青春物語
陳果專訪:不用刻意解讀,就當《三夫》是有社會意識的 AV
被訪者要麼會大說特說政治見解,更多是避而不談,陳果有時是前者,有時是後者。
劉若英《後來的我們》:用台灣電影業的頂尖團隊講一個「中國夢」
雖是合拍片,但集結台灣電影頂尖人物的該片可算是「反攻大陸」的成功影片?北漂青年的情節,又令人想起講述後六四時代的《動詞變位》⋯⋯
評論|
馬紹章:馬英九提「新三不」,是老調重彈,還是老歌新唱?
馬英九日前提出的不排除統一,並非過去所未曾言者,但他為什麼要在今日把「不統」改成「不排除統一」,還是耐人尋味。
評論|
陳方隅:馬英九為什麼此時要強調「不排斥統一」?
他此時做的事情是要重整正藍軍的論述,而他當然就是正藍的代言人。
TA、IP、大數據:一位台灣女子的北京電影夢
「只有在台灣做到頂尖,來了北京才可能對接到門當戶對的頂級資源; 只有做出台灣特色的作品,才會有差異化優勢,才能在華語圈發光,在世界發光。」
1
...
112
113
114
...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