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評論
系列
欄目
播客
活動
遷移
線下端小聚預告:解鎖「美國夢」後,TA們在紐約找到了90年代的中國小鎮
本期線下端小聚,把折疊多層的紐約用故事舒展開來,反思創作、反思成功,也反思自己和離散、故土乃至中文的關係。
「走線」之後:他們在美國分包裹﹑送外賣﹑當家務工,從零開始
「路上再苦,至少一家人是在一起的。現在反而感覺看不到頭。」
【「走線」重磅現場】為了潤,他們在拉美長征四千公里
「富人並沒有國界,只有窮人才會用愛國情懷來掩蓋自己的一無所有。」
還好有泰國:高壓年代裏,屬於大陸年輕人的另一種「潤」法
如此多的人湧向這裏,也許正是因為,相比被宣傳被教育的,個體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關心台灣政治、不知從何說起香港,他們在不安中開展真正的生活
關心台灣不是因為「確定能待下來」,也不是「為了待下來」才做,而是「因為想在這裏待下去」。
一條小村裡的「香港」:社運疫情後,離開的人怎樣才會回來|導演曾翠珊專訪
太平清醮每十年就像一次盛大的Reunion、也是村民各自人生的Check point。
從議員助理到英國外賣員,他為何選擇回流香港?
「(有些問題)如果要deal with,我無論身處何方,都仍然要deal with。」
米蘭‧昆德拉:如何令期待「流亡異見作家」的政治道德人士失望
流亡者一旦在移居地定居下來,就必然跟原居地愈來愈遠;而正因這種跟原居地日漸強烈的距離感,流亡者也逐漸失去流亡意識。
31位離港攝影師 留下最後的香港影像
看著一個個熟悉的名字遠去,不論是新生、是醒覺、或是夢想,一張張離散者的影像,以香港人共同的痛楚連結起來。
香港 vs. 英美澳加:已有海外居留,為何還要申請香港優才?
「內地像我的父母,是我不能選擇的出身;香港則像子女,是未雕琢的作品,我可以去塑造。」
香港是個option:高才通申請掀熱浪,他們會移居香港嗎?
「這個關注未必會有動作,大家是覺得香港是個option。因為前兩年,香港有些過氣。現在有些找回昔日榮光的感覺。」
從英國、加拿大到日本,海外的六四集會籌辦者在碰撞中相認
「割裂之後信心從哪裏來?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行動創造的。」
1
...
15
16
17
...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