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活動
家庭
老無所依?——中國農村的養老困境
當無法忍耐,子女也無力負擔時,自殺是唯一出路。今年的春節期間,我父親小學同學的母親因為一萬多元的手術費喝下了農藥。
台灣矚目保母虐兒致死案,法院指以虐取樂,惡性重大判無期徒刑|Whatsnew
剴剴遭保母姊妹長期虐待致死,法院認定以虐取樂、惡性重大,判處主嫌無期徒刑。
解放媽媽:從舊家庭出走後的女性,可以創造怎樣的生活?
「祝媽媽在六十歲之後享受自己的生活,無論開心或傷心都憑自己,不再是作為一位母親或妻子。」
就在我們身邊的,未必有血緣關係的「semi家人」
誰是可以陪我們走過人生路的家人?
專訪香港學者黎苑姍:劏房家庭的居住正義,不僅是階級和貧窮的問題
在現實的無奈面前,她嘗試展示劏房裡人的生活韌性。
港中自梳女、姑婆屋:從古到今,不婚如何找到「自主」與「家」
家是什麼?哪裏是家?原生家庭以外,愛情以外,人還有沒有其他支持與照應?
父親離世一年後,我漫長的(不)告別|端聞 Podcast
我爸爸去了一個好遠的地方,但他永遠都在我心中:不思量,自難忘。
台灣代理孕母再掀論戰:同志的生育困境與女性身體自主的兩難|Whatsnew
近日,有台灣男同志分享海外代孕經驗引起爭議,同志生育權與女性身體自主的矛盾再度浮上檯面。
被拐賣到中國的東南亞女性:為了孩子,越來越多人選擇留下|一分鐘數洞
語言不通、沒有合法身分等,都加劇了她們求救或改善生存的難度。
在台北的酷兒年夜飯:六天流水席,煮出一種多元成家的練習
「與其說是來過年,不如說是聚餐,就是一個讓大家放鬆、逃難、聊天的地方。」
異鄉人:離開與歸來,我在荷蘭日料店裏的母子錯位對話
父權社會裏,人們對母親有太多期待,卻從不問父親去了哪裏。梅姐為了家庭選擇離開廣州來到荷蘭,而我的母親張姐則是為了家庭回到農村。
南韓的極低生育率,如何在2024年錄得九年來首次回升?|Whatsnew
回升的生育率是否只是疫情後結婚增加的結果?其是否可持續仍有待觀察。
1
2
...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