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以襲加沙醫院,20死;李在明訪美見特朗普;特朗普稱已開除一美聯儲理事

波蘭總統否決延長烏克蘭難民福利的法案;民進黨內傳呼籲柯建銘釋權;澳大利亞指控伊朗是反猶恐襲主謀;共同社指日本輸中水產無進展
2025年8月24日,也門薩那,以色列空襲現場火球騰空而起。攝:Stringer/Reuters/達志影像

端傳媒十歲了!我們特別推出十周年限定周邊商品,經典報導小書、周年語錄貼紙、十年一瞬明信片等紀念品,現在就前往線上商店選購

預購期間於商店購買端傳媒會籍兌換券,特別贈送小書及貼紙。現在就成為會員,或邀請身邊親友,一起支持獨立媒體。

讀者你好!你現在讀到的是端傳媒每日新聞速讀「日報」。每逢週一到週五的東亞時間晚間,我們會在整理和篩選之後,將近期值得一讀的幾條新聞以簡短的方式呈現到你眼前。

端傳媒圖片編輯每天會為日報精選一張全球新聞攝影作品。今天的題圖來自路透社攝影記者Stringer:2025年8月24日,也門薩那,以色列空襲現場火球騰空而起。

今天是2025年8月26日,以下是我們為你篩選的7條新聞:

以色列襲擊加沙醫院,20人死亡,加沙確認發生饑荒

半島電視台8月25日報導,以色列當日襲擊加沙一處醫院,造成至少 20 人死亡,其中包括5名路透社、美聯社、半島電視台等媒體的記者。

報導另指,以軍稍晚時在另一起事件中,也造成1名記者死亡。當日,加沙地區的記者死亡人數增加到6人。

路透社聲明指:「深切哀悼侯賽姆·馬斯里(Hossam al-Masri)在以色列襲擊納賽爾(Nasser)醫院時喪生,以及我們的另一名工作人員受傷。」美聯社也對為其工作的獨立記者達加(Mariam Dagga)之死「感到震驚和悲痛」。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的辦公室稱,這是「悲劇性的事故」,以色列重視記者和醫護的工作,並強調對象是哈馬斯。以色列國防軍承認發動此次襲擊,但表示不會將記者當作目標,已下令調查該起事件。

兩週前,以色列在襲擊中殺死了半島電視台記者謝里夫(Anas al-Sharif),同時還有4名記者死亡。

英國、法國與埃及、卡達等國家都譴責此次的襲擊。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發言人拉維娜·沙姆達薩尼(Ravina Shamdasani)則表示,「記者不能成為攻擊的目標。醫院也不能成為空襲的目標。」

保護記者委員會統計,自戰爭開始以來,遇難的記者和媒體工作者人數已達197人。

此外,由聯合國支持的糧食安全階段綜合分類(IPC)近日發佈最新分析報告,指加沙已有超過50萬人陷入飢荒(famine),普遍面臨飢餓、赤貧和本可避免的死亡威脅。直到9月底,加沙會有超過64萬人陷入「災難級」飢荒。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onio Gutteres)表示,這是一場人為的災難,而以色列仍持續限制糧食援助的數量。對此,以色列稱報告是謊言,否認加沙出現飢荒。

韓美首腦會談進展良好,李在明提議特朗普見金正恩

韓聯社8月25日報導,韓國總統李在明當日在白宮會見美國總統特朗普。

美聯社報導指,雙方會面氣氛良好。特朗普會後稱李在明是偉大的領導人,並承諾全力提供支持。

兩人會面前,特朗普在社交媒體發文指,「韓國處在肅清或革命(Purge or Revolution)中,美國可能不會繼續跟韓國做生意。」他對記者稱,關切韓國當局在調查尹錫悅等人案件中搜查教會和美軍基地的情況。特朗普稱,尚不確定消息是否屬實,將再確認。

此前,韓國檢察部門搜查了一間美韓共同運作的空軍基地。有報道指,韓國檢方的搜查得到了軍方同意,且僅針對韓方運作部門,但未同美方協調。

會議期間,李在明表示,支持特朗普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恩見面。李在明稱,特朗普是能解決朝鮮半島問題的關鍵人物。

此外,韓聯社報導指,特朗普希望取得駐韓美軍基地土地所有權。

特朗普指已開除一美聯儲理事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於8月25日報導,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已將美聯儲(FED)

理事庫克(Lisa Cook)開除。

特朗普稱,有充分理由相信庫克在一份或多份抵押貸款協議中做出「虛假陳述」,構成將其開除的理由(cause)。依照法律,總統必須根據一定理由,方可開除美聯儲理事,但「理由」的範疇未經明定。

此前,有報導顯示庫克在申請貸款中將兩個居所均列為主要居所,但並不能確認她是否刻意欺騙。目前,庫克並未面臨刑事指控。有法學家認為,在這種情況下,並不存在開除的理由。

庫克回應指,特朗普沒有權力開除她。她堅稱不會辭職,並將採取一切措施阻止特朗普的非法行動。

目前尚不清楚庫克是否需要立即離職。美聯儲方面未對消息置評。

報導認為,特朗普的行動影響了美聯儲的獨立性。這一事件可能造成大規模法律戰,甚至擾動金融市場。

波蘭總統否決延長烏克蘭難民福利的法案

波蘭總統納夫羅茨基(Karol Nawrocki)於8月25日否決一項法案。該法案旨在延長為烏克蘭難民提供福利的法律之限期。根據原法律,波蘭政府向烏克蘭難民提供生活補助、難民保護、居留安排等多項協助措施,而該法將於9月失效。

《衛報》報導,納夫羅茨基稱,仍認為應向烏克蘭人提供援助,但只有在波蘭工作的烏克蘭人才能享有子女福利。他的辦公室發出聲明,稱不讚同給予外國公民特權待遇,現行法律在施行三年半後應進行修改。納夫羅茨基方面稱,會提出自己版本的法案。

波蘭政府多名官員均批評總統否決法案的決定。勞工部長齊米諾維奇-巴克(Agnieszka Dziemianowicz-Bąk)在社交媒體發帖,稱「不應懲罰失業」,並指這是「基本的人類道義」(ABC of human decency)。

波蘭是接收烏克蘭難民最多的國家之一。在俄烏戰爭後,有多達百萬名烏克蘭人前往波蘭定居,主要是婦女與兒童。近年來,對烏克蘭人的不滿情緒在當地亦緩慢滋長。

傳台民進黨內呼籲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釋權

在台灣,針對國民黨、民眾黨籍公職人員的罷免運動,在兩波投票後均告失敗。此後,民進黨內部傳出檢討聲音,多名同黨立委批評黨團總召柯建銘,令其去留備受關注。

此前有報導指,總統府、行政院和民進黨的高層會議,過去邀請立法院黨團三長參加,如今增列黨團副書記長和副幹事長,是對柯建銘「杯酒釋兵權」。中央社報導,總統府26日表示,黨團幹部是由內部成員選舉,由成員決定,總統賴清德表達國會黨團自主。

中央社另報導,時代力量主席王婉諭也呼籲柯建銘下台,為民進黨解圍。柯建銘則表示,民進黨的事不需要他黨置喙。

澳洲指控伊朗在澳洲國內發動恐怖襲擊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8月26日報導,澳洲政府於8月26日指控,伊朗是兩起國內襲擊事件的主謀。

澳洲總理阿爾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宣佈,根據澳洲安全情報組織(ASIO)調查,伊朗政府透過伊斯蘭革命衛隊(IRGC),策動了 2024 年分別位於雪梨及墨爾本的反猶太縱火案。

澳洲政府回應調查結果,宣佈將驅逐伊朗大使及三名使館外交人員,這是澳洲在二次戰後首次驅逐大使。澳洲政府還指,將立法指定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為恐怖組織。

澳洲政府稱,已撤離駐伊朗的全部外交人員。該國同時發布旅遊警示,警告澳洲公民儘量儘快離開伊朗,避免遭遇任意拘押之風險。

美聯社報導,伊朗外交部已否認澳洲方面的指控。

共同社指日本輸中水產無進展

共同社8月25日報導,日本在恢復向中國出口水產品方面未見明顯進展。

報導指,中國政府今年6月宣佈恢復37個道府縣水產品進口,但要求提交日本官方出具的衛生證明和放射性物質檢測合格證明。有水產業者表示,檢測結果尚未作出,擔憂能否實現出口。

報導又指,雙方的貿易仍存在不確定性,有人擔憂政治因素造成開倒車的局面。此前的中日韓農業部長會議期間,日本農相小泉進次郎原定與中國農業農村部部長韓俊舉行會談,卻未能實現。報導認為,這是可能受到7月台灣外交部長林佳龍訪日的影響,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就此問題向日方表達了不滿。

在日本於2023年排放福島核廢水後,中國便全面暫停日本的水產進口,直到2025年6月才恢復37個道府縣的水產進口。

評論區 0

評論為會員專屬功能。立即登入加入會員享受更多福利。
本文尚未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