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婚外情風波揭露出醫學院特權通道,大陸醫療系統又陷信任危機|Whatsnew

大陸醫療體系經歷反腐、集采藥風波後,輿論再聚焦教育公平、特權通道、學術造假。
中國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外,一名保安正在站崗。攝:Andrew Wong/Reuters/達志影像
大陸 社會 教育 輿論現象

新聞採編需要資源投入,你正在閱讀的即時新聞能夠免費開放給公眾,全因有會員訂閱支持。你可以選擇月付暢讀,也可以訂閱端x華爾街日報雙會籍;如果你是學生、教師,更可以享受優惠。邀請你成為端傳媒會員,選擇適合你的訂閱方案,支持我們繼續推出優秀報導。

一知名醫院外科醫生的婚外情風波,意外地在大陸掀起一輪全面討伐特權的輿論風暴,甚至發酵成醫療體系的信任危機。

4月25日,一封來自中日友好醫院胸外科副主任醫師肖飛之妻的實名舉報信在網絡流傳。舉報人稱,肖飛自2019年起,先後與同院胸外科護士長、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一規培住院醫師發展出不正當關係,且涉嫌濫用職權干預規培輪轉安排,甚至在手術中擅自離場,丟下已經麻醉的病人長達40分鐘。

涉事的中日友好醫院反應迅速:4月27日,該院發布《情況通報》,稱舉報材料反映的肖飛個人問題基本屬實,將對肖飛予以開除黨籍處分,並解除聘用關係。

但風波並未平息。輿論矛頭率先指向肖飛「術中立場」,質疑其將已麻醉患者晾手術檯的行為嚴重違反醫德,威脅患者安全。對此,肖飛通過多家媒體發聲自辯,稱術中助手與護士發聲口角,而自己當時已有血壓升高、手抖等不適反應,為避免矛盾升級、平復身體狀況才離開現場,且約20分鐘後已回到手術室。然而,此番辯解未能服眾,不乏聲音指責其難掩漠視患者權益的本質。

當輿論焦點轉向另一涉事人、醫科院規培住院醫師「董某瑩」,並深入其教育背景和家庭背景時,事件再度升級:另一頂尖醫學學府——北京協和醫學院被捲入其中,並讓風波迅速蔓延至教育公平、特權通道、學術造假等諸多核心議題。

中日醫院胸外科醫生肖飛的妻子向該院發出實名舉報信,內附的相片指控他多次婚內出軌,曾與同院胸外科護士長董某瑩進行產檢。網上圖片

創新模式,還是特權通道?

協和捲入爭議,導火索是董某瑩獨特的學術背景。公開資料顯示,董某瑩本科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附屬的巴納德學院(Barnard College)經濟學專業。2019年,她入選北京協和醫學院「4+4臨床醫學試點班」項目,並於2023年獲醫學博士學位。

輿論質疑:非醫學本科背景的董某瑩,為何僅通過四年臨床醫學學習、一年規培,就能進入大多數醫學生「削破腦袋都擠不進去」的醫科院腫瘤醫院?隨後,有網友指,董的父親或為中冶建築研究總院總經理,母親或為北京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有關董「有後台」的猜測愈演愈烈。

在大陸現行的醫學教育體系中,大多數醫學生是從高中畢業後直接進入醫學院,通常需經五年制臨床本科、或臨床「5+3一體化」本碩連讀,或臨床八年製本博連讀完成學業;獲得相應學位後,還須參加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即「規培」),拿下執業醫師資格證和「規培證」,才能開始行醫。

相較之下,協和醫學院採用的「4+4」模式則借鑒了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培養體系,面向已完成本科學業的學生招生。學生通常先經歷四年非醫學專業的本科教育,再接受四年系統的醫學專業訓練,最終獲得醫學博士學位。除協和外,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也開設了臨床醫學「4+4」碩博班項目,並在2018年將招生對象從理工科擴展到文史類畢業生。

積極主導協和「4+4」試點的協和醫學院校長王辰,曾該模式能讓醫學院在各大學、各學科已經很優秀的投考本科生中「優中選優」地選拔有多學科背景和思維的人才,「是目前教育體系下所能設計出的幾乎最佳的臨床醫學院校教育模式」。2018年,協和「4+4」試點班啟動招生,僅面向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本科生;次年招生範圍擴展至QS、泰晤士等世界大學排行榜中TOP50高校畢業的留學生,此後每年招生院校範圍略有調整。

對董某瑩的質疑,很快蔓延到對協和「4+4」模式的質疑上。多名醫生在社媒實名評論,認為四年學制過短,難以滿足醫生的培養要求。亦有媒體援引協和醫學院醫學教育研究中心今年4月發表的研究,指「4+4」試點班學生在臨床技能、科研產出上均落後於臨床醫學八年製學生。

中國北京,中日友好醫院,醫護人員在佈置專門為北京奧運會運動員準備的專門病房。攝:China Photos/Getty Images

風波之中,生物學家饒毅為王辰與協和發聲,認為「4+4」的教育模式不僅完全適合協和醫學院,也可以在中國部分醫學院推廣。若錄取、培養過程有違規,應批評糾正,但問題不在於培養體制本身。

但隨著董某瑩及該試點班歷屆畢業生的畢業論文曝光,大眾有關協和「4+4」之為「特權通道」的想像迅速滋生、不斷固化。有報道指,董某瑩博士論文正文不足30頁,且和北京科技大學一科研團隊2022年申請的發明專利存在多處雷同。另有網友查找協和「4+4」往屆畢業生博士論文發現,2023年答辯的學生咸某博論正文僅21頁,且目錄有將「細胞增殖」誤寫為「細胞增值」的低級錯誤;而2020級畢業生金某博論正文僅13頁。

輿情激憤。不止董某瑩,多名「4+4」試點班畢業生也被「扒家譜」,遭遇「走後門」的質疑。「審判」甚至蔓延至北京大學哲學系一助理教授:因被懷疑是王辰之子,其教育背景和學術發表經歷遭反覆檢視和討論。

公平的危機,更是醫療的危機

風波之下,官方「降溫」意圖明顯,4月30日,極目新聞發現協和「4+4」招生網已無法打開,往年錄取學生名單不可查詢。5月1日,中國國家衛健委發布通告,稱已成立調查組調查核查肖、董及有關機構。隨後,多家陸媒收到報道禁令。但在社交平台上,相關討論熱度持續到五一之後,屢有聲音敦促公布調查結果。

另一奇觀是,眾多醫生在社媒曬畢業證、曬高考成績、甚至曬髮際線,言稱「沒走捷徑」,和協和項目撇清關係。據鳳凰網報道,和董某瑩師從同一導師、現為協和醫院骨科醫生的于凌佳參與了自證接龍,在小紅書發布了「我不是4+4」的帖子;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消化道腫瘤內科張曉東則微博發帖,強調「我們醫院沒有4+4」。

事件為何引發如此既激烈的波瀾?事實上,大陸教育系統早有「條子生」等制度化的特權通道(註:如北京部分重點中小學會專門為要害部門或中央部委官員子女預留名額),民眾普遍知曉、默認「遞條子」文化,但特權延伸至關乎生命安全的醫療系統,已然觸及大眾容忍底線;另一方面,醫學專業歷來以嚴酷、艱苦著稱,青年醫生長期承受高壓和低薪的雙重困境,而董看似順遂的教育和就業路徑,進一步放大了權力和公平的落差。

對大陸醫療體系而言,這無異於集采藥事件後,又一次大規模信任危機。

2024年年末,第十輪國家藥品集中採購擬中選結果公示,「阿斯匹林三分錢一片」「500毫升注射液不如一瓶水貴」等超低中標價跌破常識;今年1月上海兩會期間,20名政協委員聯名提案優化集采藥品,主筆人瑞金醫院鄭民華更是用「麻藥不睡、血壓不降、瀉藥不瀉」來概括部分集采藥藥效。此後中國國家醫保局迅速介入調查,否認相關說法;但「官方調查」之後,醫療界圍繞集采藥的公開討論和批評幾近噤聲,公眾不安與疑慮並未因此消退。

協和風波下,一則廣為流傳的笑話道出了普遍的懷疑:醫生動刀前,病人說「我是走關係來的」,醫生回「巧了,我也是」,一旁的藥品接話:「巧了,我也是。」

值得一提的是,在疫情期間醫療支出激增後,2023年7月底,大陸曾掀起一場聲勢浩大的醫療反腐行動,目指「全領域、全鏈條、全覆蓋」整治醫藥行業。到8月中旬,已有至少174位醫院院長和黨委書記年內被查,超過上年兩倍,醫藥界一時草木皆兵。然而,反腐風暴僅持續不到三個月,風頭便迅速轉弱,甚至演變為地方衛健委設立「廉潔帳戶」、醫務人員「打錢保命」的局面。如今,亦有網友用董某瑩事件再提當初「雷聲大雨點小」的醫療反腐,稱醫改已至深水區,體制化、系統性問題難以通過運動式舉措根除。

另據中紀委今年年初發布的工作部署,醫藥行業在2025年仍被列為與金融、國企、能源等並列的重點反腐領域。

評論區 3

評論為會員專屬功能。立即登入加入會員享受更多福利。
  1. 配图描述“同院胸外科護士長董某瑩進行產檢”

    董某瑩和外科护士长是医生肖某的两任婚外情对象,是两个人

  2. 訂正:如文章里所述,除了協和,還有交大4+4項目。

  3. 沒有比較一些關鍵的細節:協和4+4模式參照的不只是美國霍普金斯醫學院的入學模式,而是美國醫學院普遍的入學模式。兩種模式的入學都需要經過一系列考試篩選。可是相比較於美國的醫學院普遍採取的入學模式,只有協和一家採取4+4模式显然更具“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