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英雁,自由撰稿人,关注海巡执法、国防军事、历史研究)
“所有战争都会打两次,第一次是在战场上,第二次是在记忆里。”
2023年春天,台湾“迷走工作坊”改编自同名桌游的《台北大空袭》电玩,在众多爱好者累积的长久期待下,终于顺利上市。二战期间盟军空袭台湾各地的历史(包含1937年苏俄志愿军空袭台北、1943年中 - 美飞虎队空袭新竹飞行场),再次掀起讨论。而预告片里的上述引言,出自2016年南加大教授——越南籍作家阮越清——《不朽:越南和战争的记忆》书中名句,则恰如其分的为这段过去作出注脚。
回首前尘,二战期间同盟国(以美军为主)轰炸台湾的集体记忆,确实曾经在戒严时代(1949-1987)遭受漠视,直到1987年台湾解严后,才重回文艺创作与学校教育的领域,逐步取回话语权,并在近年来得到较多的关注。在《台北大空袭》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此时此刻,如果只用平庸的“党国洗脑”二分法来理解这段从遗忘到复兴的过程,其实是很可惜的。
大中华史观忽略台湾,历史老师自己也没观念
1945年终战、国府来台,仿佛成了一条禁忌的界线,在此之前的台湾史,无论好坏功过,包括二战同盟国攻击台湾的内容完全空白。
1998年,台湾流行歌手伍佰(吴俊霖)推出歌曲〈空袭警报〉,描述美军二战轰炸台湾,批评“这款的代志,学校拢无提”。出身嘉义乡下的伍佰,生于1968年,在他成长的戒严时代,学校教育确实不曾著墨台湾二战空袭史。不提,是因为立场的隔阂;隔阂的来源,可追溯自1895年日、清两国签订《马关条约》,让日本合法统治台澎,甚至在1930年代开始侵略中国后,也将台澎人民拖入战事里,沦为同盟国砲火相向的敌区。
从1895年到1945年间,中华民国所统治的中国大陆、日本殖民统治的台澎地区,各为其主,产生了相异的战争记忆。中国来台的军民,经历“对日抗战”,背负著在神州大陆流浪逃难的伤痕,心中的战争阴影是“鬼子”飞机与日本皇军。至于台澎民众同样被战争波及,经历的却是“大东亚战争”的军国主义宣传、募兵、物资配给与征伕从军,噩梦的内容是战争后期“疏开”时美机的轰炸火雨。
曾经由命运摆布,互为寇雠,又在战后被仓促划入同一面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旗帜下,这样的记忆差异,原本可以在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后互相理解、互爱重生,偏偏随著国共内战失利、国府退守台湾,先后颁布《动员戡乱临时条款》与《戒严令》,失去了包容对话的良机。
在长达36年的戒严期间(1949-1987),高中职以下学校教材由国立编译馆统一编撰,历史教材紧守(1949年沦陷前)中华民国的、巨观的角度,讲述的是日本偷袭珍珠港、“重庆大轰炸”、国府抗战,以及盟军反攻过程。而1945年终战、国府来台,仿佛成了一条禁忌的界线,在此之前的台湾史,无论好坏功过,包括二战同盟国攻击台湾的内容(如潜艇封锁、战机空袭)完全空白。一切在地、微观的叙事角度,就此消失于戒严时代的历史课程里,直到1987年政治解严、本土意识抬头、教育松绑,台湾史才冲破大中华史观的藩篱,在1993年教育部修订〈国民中小学课程标准〉后,重回国中小的课程里。
1997年,当时的“认识台湾”系列教科书首开先例,重新提及日治(据)时期台湾史,作功过并陈的介绍。尽管如此,昔日大中华史观跟生活环境之间的巨大落差,仍留下了后遗症。例如1997年9月20日《中国时报》曾于第14版报导〈乡土考题“空袭”,历史老师漏气〉,叙述当时彰化县某国中段考考题“二战哪一国轰炸台湾”,不只有学生把答案误认为“日本”,最离谱的是连该校的历史老师也弄错,然后“见笑转生气”(编按:台语指恼羞成怒)辩称这只是乡土教育的内容。
这正是伍佰名曲〈空袭警报〉问世前一年的时代背景。歌词里对戒严时代“悬缺/空无课程”(null curriculum)弊病的反思,犹如台湾史观重回学校教育初期的磨合缩影;早期忽略台湾史对学校和社会带来的困境,就是不管时代怎么进步,总有一群人被困在原地,被问到“二战时谁来炸台湾”就脑袋打结,以为凶手是日本(注1)。甚至在告知客观事实时,本该更有能力与知识的“成人”与“老师”还可能囿于成见、愤怒否认,形成心理学上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的例子。

草根的神迹,顽强的延续盟军空袭记忆
当时传承二战台湾空袭记忆的载体,不是学校教育,而是世代相传、感动人心的民间神迹,它们是那个岁月里填补课程空白、坚守台湾史观的堡垒。
诚如《马太福音12:20》:“压伤的芦苇,祂不折断;将灭的灯火,祂不吹熄”。台湾二战空袭历史,既然在戒严年代缺席于学校教育,为何还能挣扎著延续集体记忆,熬到解严的时代?关键或许来自信仰的力量,亦即不分移民、信仰对象,在台湾各地都可见的“神明排除炸弹”传说。
这些故事在闽南移民方面,主角包括观音、妈祖、玄天上帝、王爷、广泽尊王等等,台北艋舺龙山寺观音、台中大甲镇澜宫妈祖、台南盐田广泽尊王、彰化埤头合兴宫妈祖、澎湖东吉启明宫池府王爷都是知名案例。各地的客家移民也有类似的故事,例如屏东竹田就流传美军轰炸期间,是神农宫五谷先帝与广泉宫的太子爷共同挡下炸弹。
其他例子还包括:屏东万丹“鼎昌大营”后裔李聪卿身为基督徒,认为自己在“潮州空袭”里能幸存是主的恩典。又如屏东万峦圣母圣殿在1945年美军轰炸下,教堂安然无恙,则让信徒对天主与圣母的敬爱更加坚定。
上述“神明排除炸弹”的神迹,通常叙述二战台湾被轰炸时,各类信仰对象显圣,接住、挡下、拨开、踢走了炸弹(或枪弹),甚至牺牲身躯将其抱住、挡住,让信众死里逃生。它们从当地的口述历史出发,融合想像变形为口传文学,以信仰体系为传递网路,以寺庙教堂为交流节点,借由讲述、吟唱、报导向外扩散,达到空间的水平拓展,也对儿孙传播,达成世代的垂直延续。对于来轰炸的一方,故事也多半能指明是盟军(或美军),不是日本。
换言之,台湾戒严时期人们看待“二战空袭往事”的方式,是一幅既平行又交错、充满模糊矛盾的魔幻风景:学生在学校死背“不问眼前脚下,只看黄河长江”的“中华历史”,回家则接触“神明保庇拏炸弹”的“序大人讲古”(编按:台语指父母亲说故事)。我们甚至可以如此看待:当时传承二战台湾空袭记忆的载体,不是学校教育,而是世代相传、感动人心的民间神迹,它们是那个岁月里填补课程空白、坚守台湾史观的堡垒。

二战谁来空袭台湾,是不同史观角力的延伸
回顾戒严时期学校课程和民间神迹的隐形对峙,就可理解“二战时台湾被哪国空袭”,根本就是两大史观与叙事体系的延伸角力场。
台湾戒严时代学校没教,二战空袭记忆却能传承的吊诡之处,也正在这里。随著时代进步,台湾教育政策从1999年八八课纲、2003年九年一贯课纲进步到一零八课纲,这些过去被遗漏的主题,早就是高中职以下学校课程必修的内容。不过时至今日,每当社会上出现误认“二战时日本炸台湾”的个案,仍不乏热心人士翻出自己陈旧的记忆,批评“以前学校都用愚民教育”,指责“国民党嫁祸给日本人”,高声呼吁教育要加强这方面的认识。
这种强大的不信任,源自于台湾戒严时期“课程偏食”在学子心中留下的阴影。从光谱的一端来看,认同台湾主体价值的学子长大后,查觉到当年“应教而未教”,容易觉得受骗而愤怒。他们关注“二战谁来炸台湾”的动力,来自于担心现有学校教育像当年那样遗漏或隐瞒。为了缓解不安,他们可能高声“指导”现有课程应该怎样弥补,因为“做得再多都不嫌多、矫枉不会过正”,尽管自己可能完全不懂教育。
而在光谱另一端、信仰大中华主体价值的群体,也同样焦虑。随著社会主流思想改变、典范转移,造成他们相对沉默,但对台湾史逐渐与中国史脱钩、信仰逐渐被边缘化深感不安。“二战谁来炸台湾”对他们而言,既然美军并没有对台湾发动登陆作战,仅有施以空袭,而轰炸所造成的规模与死伤又不及毁灭性的冲绳战役,就表示台湾这块土地经历的苦难不用再小题大作了。他们可能会担心,这些呼吁加强日治时期台湾史、二战美军空袭史的声浪,以及相关学习内容,只会让社会逐渐远离“龙的传人”,走向“数典忘祖、夜郎自大”的深渊。
这一切激情、猜忌、对立的源头,是教育史观从大中华过渡到台湾本位、彼此竞逐话语权产生的反应。回顾戒严时期学校课程和民间神迹的隐形对峙,就可理解“二战时台湾被哪国空袭”,根本就是两大史观与叙事体系的延伸角力场。

社会普遍误认“二战日本炸台湾”?各年龄层人口比例不均的误解
这个“很多人不知道”的说法,纯属刻板印象,真正的关键在于台湾社会年龄层所占比例极度不均。
焦虑看似庞大,其实应该平心看待。尽管台湾解严至今,坊间仍偶有“二战日本炸台湾”的案例,引来各大阵营互相辱骂,但平面媒体对二战台湾空袭历史报导的错误率,并不如想像中得多。
例如“台湾新闻智慧网”资料库检索结果就显示:1987年初到1999年底之间,台湾各大报(联合报、中国时报、民生报、自由时报)正确指出台湾在二战被盟军(或美军)轰炸的报导至少达12篇,错误报导日军炸台湾仅1篇(潘国正,中国时报,1995年7月30日,14版);2000年初到2010年底间,台湾各大报正确指出美军炸台湾的报导至少达16篇,错误报导日军轰炸者仅2篇(邱淑玲,民生报,2003年4月26日,B7版;殷侦维,自由时报,2005年2月5日,20版)。拿纸笔简单计算1987年到2010年底之间的相关报导,就会发现正确与错误报导的比例远远大于10比1,显见“二战是美军来轰炸”是台湾平面媒体的常识。
那么,“很多人以为日本在二战空袭台湾”的印象,到底从何而来?2015年间,政论家鱼夫(林奎佑)曾强调“看电视时偶尔有年轻记者误会”。然而早在前一年(2014),作家陈柔缙(1964-2021)就曾分享经验,指出她有不少同学到了中年还以为台湾在二战被日本轰炸。所以遭受课程不良影响最巨的群体,可能是成长于戒严时期(1949–1987)的世代,而非解严后出生的年轻人。
换言之,这个“很多人不知道”的说法,纯属刻板印象,真正的关键在于台湾社会年龄层所占比例极度不均。从台湾“国家发展委员会人口推估查询系统”的人口金字塔图来看,前述的“戒严宝宝”在2023年间,年龄介于36岁到74岁,囊括台湾的壮年与一部分青年人口,既是劳动人口的主力,也是社会上具备经济能力、掌握话语权最主要的年龄层。更重要的是,直到2023年“戒严宝宝”仍在全台湾各年龄层人口占据最高的比例。
当特定母群体数量巨大,即使其中怀抱迷思的人真实比例不高,单就所有年龄层人数加总来看,也比其他群体为多,容易放大了“很多人误以为日本炸台湾”的声量。所以“戒严宝宝”仍旧抱持迷思的部分事实,并不足以推导出“其他年龄层也不懂”的整体结论。

知道美军炸台湾只是第一步,要走的路还很长
昔日人们对于二战台湾空袭史的研究不足,造成许多“仅凭想像、不问考证”的谬误至今依然存在。
此外,随著时代进步,另一个同样值得重视的课题也渐渐浮现:难道当大家了解“二战轰炸台湾的主要是美军”,所有问题就都解决了吗?事实上,昔日人们对于二战台湾空袭史的研究不足,造成许多“仅凭想像、不问考证”的谬误至今依然存在。
举例而言,澎湖县政府2022年出版的历史教育漫画《国际岛屿・海上明珠》,介绍美军空袭史时,声称1944年10月12、13日是“澎湖大轰炸”(注2),不过对照史实就可知这两日为台湾冲航空战,仅为此后全台各地遭受美军大量空袭的序章,实际上1945年3月14日才是澎湖在二战中被B-24轰炸死伤最惨的“澎湖大空袭”。又如南一书局108课纲版国中一下社会教科书第一单元“日治时期的统治方针”,在介绍美军空袭总督府时,插图里原本应为双垂直尾翼的B-24轰炸机,却被画成单垂直尾翼、未曾轰炸过台北的B-29。
再以如今最广为人知的台北大空袭为例,坊间普遍流传的“美军出动117架B-24轰炸机,对台北市投下3,800枚炸弹,造成3,000多人死亡”充满夸大失真,历史专家张维斌就曾公开撰文驳斥上述说法。他指出:
第一,1945年5月31日当天有118架B-24轰炸机起飞,实际上轰炸台北的有109架B-24。所谓117架,可能来自钟坚教授撰写《台湾航空决战》(1995)时,把台湾总督府警务局防空课汇编《昭和20年5月台湾空袭状况集计》的112架误植为117架,只是多年来广受传抄,不曾有人更正。
第二,网路流传1945年5月31日当天投弹3,800枚,但考证美军任务报告,即使把当天出击战机使用的90磅的破片杀伤弹(第90轰炸大队携带1,260枚)跟1,000磅的通用炸弹(第22、43、380轰炸大队合计携带555枚)全部加总,合计也只有1,815枚。
第三,当天“3,000多人死亡”的说法缺乏根据。从《昭和20年5月台湾空袭状况集计》来看,台北州在5月共有759人因空袭死亡、64人失踪,就算加上5月份重伤268、轻伤400人,“整个月”死伤人数也不过1,491人。即使加入《昭和20年6月台湾空袭状况集计》6月份的全部死伤人数465人,并假设他们后来都伤重不治了,这两个月间全部死亡人数也只有1,956人。坊间论者如果要强调台北大空袭有多么惨烈,并声称“一天内”的死亡人数高达3,000人,应该列出可信、可验证的直接与间接证据,而非以文学笔法“想当然耳”的渲染激情。
最后一个实例则来自政论家鱼夫(林奎佑)。他曾以“谎话说多了,就会三人成虎”为题,指称“1945年5月30日早上5时,美军B29轰炸机飞进台北城上空,实施大空袭”。可惜众所周知,台北大空袭的日期实为1945年5月31日,而非5月30日;进攻机群凌空时间接近中午,并非早上5时;机型也当然是B-24而非“B29”。讽刺的是,鱼夫正是抨击党国对空袭史进行愚民教育最力的人物。
这些显而易见的错误俯拾皆是,或许因为“情节动人、政治正确”而未获关注,又或许由于坊间基础研究不足而乏人讨论,惟对于社会空袭集体记忆的建构仍有不良影响。当它们悄悄向外扩散时,有识者又怎能不防微杜渐呢?

小结
“所有战争都会打两次,第一次是在战场上,第二次是在记忆里”,见证了台湾二战空袭记忆如何透过民间神迹代代传唱,熬过眼里只有大中华的戒严时代,也解释了为何解严至今,“二战谁来空袭”仍是火药味十足的智力测验。
不过,在资讯流通的今日,戒严世代对于“我们这些年轻人误认日本二战炸台湾”的恐慌,以及对于空袭史细节只问政治正确、不问细节真伪的通病,也该画下终点了。
毕竟,已经不再青春的戒严宝宝没把历史学好,不代表比他们年轻的世代不动脑。
注1:陈柔缙〈读书大展-乘著历史的班机俯视〉。中国时报,2014年1月11日,第BATA版 / 开卷。
注2:奇儿、黄惠铃(2022)。《国际岛屿‧海上明珠》。澎湖县:澎湖县政府文化局。页40、41。
台灣市民對歷史無興趣才是問題。
仰慕中華史觀的人與本土史觀者最深的隔閡是對台灣這座島本身的記憶的重視程度。過去與網友交流的經驗,對方在意日本侵華,但是無能也無意願理解台灣本身有其與「中國」不同的生命經驗。
我以為以現在KMT支持者親中疑美的態度,應該不會太抗拒澄清當時轟炸台灣的對象是美國而非日本。
就是boomers的世代衝突問題在台灣再疊加上戒嚴影響
既然都这么安利了,那我就在steam上体验一下这段台湾人的二战史。
以为是game-on 不过也是科普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