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梁旭明:安全政治参与——香港网台观众,生活中的政论家 观众是否利用网台这独特的社交媒体平台来了解并关心政治?他们怎样消费及应用网台内容?或反过来问,网台能否真正将政治信息及分析“下放”给观众,促进市民涉足政治的能动性?
香港丁权案关键:“传统权益”论述从何而来? 从解密档案看到,六七十年代中港间的地缘政治,催生了重大的社会政策改革,而丁屋政策,只是这波社会改革中的一小项临时性房屋政策,将其吹捧成“自有永有”的“传统权益”,是1980年代起的事情。
读者来函:《罗马》——“失语”的保姆与无法跨越阶级的理解 阿方索卡隆用女佣的视角去观察和讲述,挑战了知识分子历史叙事下的不自觉的虚伪和忽视;同时,他的锋利中又有着人和人之间真诚的感情,市井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可能。
评论|《流浪地球》评分攻防战:“弥赛亚情结”与另类民主实践? 回顾整个事件,只能说网友在太多的问题上有强烈的表达诉求,而中国大陆的舆论和政治环境没有给他们表达的空间。最终,一部电影和一个网站承载了原本不应该由他们承载的任务。
评论|法意外交风波:欧洲生病了,民粹主义有药吗? 这场风波与即将于五月举行的欧洲议会选举密切相关。意大利反建制政党既迫切需要在选前的关键时刻提升支持率,又希望建立新的政治同盟,以积蓄改变欧洲前进方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