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評論
系列
欄目
播客
活動
美國
《Drive My Car》在奧斯卡:時隔40年,濱口龍介能讓日本電影重返國際榮耀?
《在車上》的確更新了日本電影的奧斯卡入圍紀錄,須知日本電影自80年代後就進入漫長的落選時期,與奧斯卡漸行漸遠⋯⋯
《千萬別抬頭》:帶著政治諷刺的致命傷,為氣候危機吶喊
這是一齣大膽卻失焦的政治諷刺,也引來了今年奧斯卡提名作品中最兩極化的口碑。
奧斯卡熱門《犬山記》:傳統雄風走到盡頭,就是再也撐不下去的尷尬
對導演來說,「將雄風閹掉」這意象太引人了,要閹掉雄風的最有效方式,正好是引入同志疑雲。
Spencer(2021):戴安娜的「以父之名」
Spencer(2021)在奧斯卡僅斬獲最佳女演員一項提名,讓人揣測傳記片是否已經淪落為演員單向衝奧的定制款。
奧斯卡會選《犬山記》還是《沙丘》?為何最佳影片總頒給中規中矩的電影?
奧斯卡獎的評選機制其實並不常見,過去選民只要打個勾,現在卻不是那麼簡單,但這樣複雜的制度卻有一個單純的動機⋯⋯
《蝙蝠俠》(2022):超級英雄從主題樂園到電影本質的一次回歸
抗壓面市,《蝙蝠俠》(2022)為超級英雄注入了普通人的衝動和魯莽。
《世界上最爛的人》:北歐社會已高度平權了,女生們還在煩惱什麼?
「你是否可以既是女權主義者又喜歡為男人口交?」
青春養成記:華人媽媽最難頂?為何社會總要求一個情緒穩定的女人?
為什麼一定要成為一個能完美自控、時刻情緒穩定的女人呢?換句話說,為什麼女性的情緒總要被污名化呢?
端開麥:第94屆奧斯卡頒獎之前,我們談談這一年電影帶來的收穫
2021年的電影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哪些故事和人物陪伴你渡過起起伏伏的疫情?
評論|
「中國行動計劃」的終結:那些恐懼的學者與被製造的焦慮
雖然表面上已中止,但「中國行動計劃」在四年多的時間裏造成了了巨大的寒蟬效應,美國高校當前正在開展廣泛的安全「自查」。
評論|
拜登的第一次國情咨文演講:內憂外患之下能否重啟總統生涯?
國情咨文可以說是拜登近期以來目標最為明確、演說套路最為成熟、效果也最好的一次公開講演。
四問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西方國家制裁俄羅斯有用嗎?北約、聯合國有甚麼行動?
俄羅斯發動戰爭,全球注視西方國家會否對俄羅斯採取更強硬態度,或甚出兵支援烏克蘭。大家都在問︰這些國家做了些甚麼?
1
...
33
34
35
...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