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年輕人為什麼選擇 / 不選擇當外交官? 「我會奉勸學弟妹想清楚,如果想要當外交官,腦中想像的外交官就是穿西裝、參加晚會、可以幹大事情,那你要現實一點。外交官是件很辛苦的事,沒有這麼美好,因為那個場合是官方場合,也是逢場作戲而已。更多的事情是很辛苦的,不斷地在中間斡旋,不斷地接受挫折......。」
曾經被稱為「奇蹟」的台灣經濟,出了什麼問題? 產業升級艱難,多數人選擇容易的方案。台灣製造業從90年代吹起西進風,將工廠、設施、技術人員搬到中國。如今,林宗弘以「葉克膜經濟」形容這現象:「自己心肺功能不好,趕快去吸一個氧氣罩。」台商付出的代價是「自己的心肺功能不再復甦」,意即不尋求生產鏈技術的升級。而這,還只是問題之一......。
評論|單信瑜:釜石奇蹟,讓我們看到日本與台灣的防災教育差距 在東日本大震災時,日本岩手縣釜石市內14所國中小共2926人,只有5人因為當天請假沒有到學校而沒有生還,其他2921人全部安全避難,生存率達到99.8%,因此被稱為「釜石的奇蹟」。
「阿才的店」最後一夜:喜劇、鬧劇、在此安放的感性與任性 20多年,生活圍繞著這家店打轉的人們與精神病患者,誰有資格笑誰太瘋癲?誰又該笑誰看不穿?最後一夜,記者問阿華,跟阿扁合照的那一刻,心裏在想什麼?「我那時候在想,怎麼這麼好,有這麼厲害的人幫我倒酒?」阿華答,「後來我才發現,我比他厲害。因為他會下台,我不會下台。」
王丹憶「阿才的店」:聯絡站、自家廚房、光顧最多次的館子 一杯杯的啤酒,夜深正濃的談興,微醺甚至帶有醉意之後的淺吟低唱,狂放的大笑和悄悄濕潤的眼眶,太多的東西曾經凝結在阿才的店的空氣中,不管走到哪裏,都會時時想起。這不僅僅是一家台灣料理的飯館,這,就是台灣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