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評論
系列
欄目
播客
活動
大陸
政經、社會、人的故事,以最真實的視角深度報導中國。
評論|
黎蝸藤:面對南海仲裁,中國應客觀看待
我一向認為,在南海問題上,應該實事求是地認識到,南海既是周邊國家共同的財富,也是世界各國共享的財富。
江澤民逝世:一位長者的死與生,中國網絡「膜蛤」的前世今生
幾年之前,恐怕不會有人想到,被尖刻的批評者嘲諷為「蛤蟆」的江澤民,會在退出政治核心之後,成為網絡「膜蛤」亞文化核心。
昂山素姬訪華為了水壩?油管?還是⋯⋯
有媒體形容,「親西方」的昂山素姬率先訪華,是中國外交的一大勝利,但事實上作為交界兩千公里的超級鄰國,緬甸獨立以來都以對華外交為優先。
就想「港」一點:一個香港青年的上海粵語學校
7年可以讓一個內地人獲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而7年讓在香港土生土長的Justin,成了上海一家粵語培訓機構的校長。
父親賣了我
「我就想問你,你把我賣了,接人家錢的時候,你心裏是什麼感覺?」
為了「拯救山西」,這十一位市長踏上了綜藝舞台
山西省11名地方官踏上綜藝舞台,觀眾場內外投票選秀,是「遙控器民主」重現,還是政府學會了更巧妙的公關技巧?
獨家:「紅色通緝令」下,中國外逃嫌犯的日與夜
中共中央紀檢監察部2015年突然發布了一份百人全球通緝名單,截止目前,100人中已有三分之一歸案,其餘仍然在逃。
評論|
安帛:中國 「限韓令」何以奏效?粉絲文化重塑愛國主義
絕不是傳統的民族主義話語,反而是粉絲圈的語言和行為模式,重構了民族主義政治參與和表達的可能性。
十六年前那次採訪,讓她成了「膜蛤教主」
大約兩年前開始,張寶華發現自己微博下出現奇怪的留言:「悶聲大發財」、「圖樣圖森破」…很快,她就發現了自己「成名」的原因。
報復「薩德」,中國棒打南韓「歐巴」
「限韓令」帶來的,很可能是中韓雙輸的局面。而對中國「韓飯」來說,國家利益當前,歐巴也可成為浮雲。
評論|
丁丁:中國對抗「薩德」,輿論戰暴露的戰略實力
中國在「薩德」一事上不善罷甘休且表現得胸有成竹,這種自相矛盾不免暴露戰略決策混亂。
律師夏霖和他的時代
「政治案法律化,法律案技術化」,以「技術派」路線與政治保持距離的律師,終被「技術化」罪名捲入政治漩渦,與這時代最嚴峻的問題迎頭相遇。
1
...
236
237
238
...
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