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評論
系列
欄目
播客
活動
科技
我們如何進入被科技包圍的世界?深度解析科技如何影響人類社會。
專訪強納森·法蘭岑:我想用寫作糾正世界的謬誤
如同他的新散文集《地球盡頭的盡頭》,法蘭岑與我們討論了廣泛的議題:全球氣候變暖,科技寡頭,觀鳥,以及他的寫作。
評論|
馮嘉誠:「戰力驚人」的網民背後,是艱難而荒誕的泰國政治日常
八年的「不正常」狀態與議會路徑的失敗,佔據了年青世代人生的一半。很多人眼裏的政治失衡,才是他們政治認識的常態。
評論|
左右之間:楊安澤的2020,如何攪動了美國政治語境
在當今美國政治語境中,楊安澤的競選活動富於新意,是調和傳統左右對立的嘗試。
評論|
當員工都被迫待在家中,美國互聯網公司如何線上辦公
作為一名在谷歌紐約辦公室工作的軟件工程師,我想分享一下谷歌的遠程工作文化,希望對被迫遠程辦公的讀者有借鑑意義。
新時代電影的獨立與酷:香港青年導演的辛丹斯電影節親歷記
相對於奧斯卡,成敗對辛丹斯的導演,甚至是今天的新人來說,獎項真的不是關鍵⋯⋯
評論|
「稻學」與排外:為何「打倒走資派」的語言,在中國互聯網浮現?
一整套批評鄧小平的新話語體系隨疫情在網上出現。傳播與封殺之間,體現出意識形態的什麼微妙變化?
綠色自由、紅色隔離,你是哪種顏色的二維碼?
健康碼已在中國超過200個城市上線。居民必須提交證件信息和個人定位,並由系統決定其能否出門。
評論|
輿情作為社會「疾病」的隱患——網絡生態治理新規背後的邏輯
在官方的話語中,「輿論」已經長期被視為一種需要調養、治療的社會身體,而所謂的「輿情爆發」,則無疑是這個社會身體的一種病態表現。
評論|
疫情蔓延時的雙重體驗:魔幻現實的春晚,與體制的拖延症
中國春節聯歡晚會曾經也在受災時舉辦過,但今年新型肺炎病毒肆虐下,慶祝與輿情形成了令人震撼的反差。
評論|
在海外,抖音與微信為何成為「中國威脅論」的延伸?
面對中國政府的影響與審查的顧慮,原本在境內也是政治審查受害者的科技公司,在境外運營時又瞬間變成了中國政府目前推行的言論審查制度的幫兇。
中陰身幾時解脫?香港與它隱身其中的賽博朋克經典
常於科幻作品中出現的香港,過去一年似乎卡在一個現實與幻想之間的混沌地帶,以佛家術語,我們可能正處於一種中陰身的微妙狀態。
評論|
舉報、燒書、改章程⋯⋯「自由而無用」的靈魂,在中國遭遇了什麼?
或者,被期待的那種個體是——有用,能在996中擼起袖子加油幹的有用;但不需要自由,最好別有靈魂。
1
...
28
29
30
...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