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評論
系列
欄目
播客
活動
社會運動
韌性的藝術:亞特蘭大「廢除警察城」運動的啓示
如今,「廢除警察城」不僅在反對一個既定的項目,更關於政治格局,草根動員的邊界,關於普通人還可以如何用肉身抵抗嗜血的機器。
台灣的MeToo時刻:說出自己的故事後,他們經歷了什麼?
在說出口後,他們經歷了什麼?真的因此感到放鬆了嗎?
評論|
V太太:被取消、社死?台灣MeToo運動中,不平等分配的同理心
對於「誣告」和「潑髒水」的擔憂,來自於一種不合理、不平等分配的同理心。
四問港府申令禁:何謂禁?如何禁?是否開啟審查之路?
律政司向高等法院申請禁制令,一首歌可以被禁嗎?哪些行為可能違反禁制令?
反修例運動四年,in limbo的被捕者:其實沒有結束這回事
「當警察打電話告訴你,哦,你可以拿回自己的(證物),就代表你的case closed,19年的事就跟你再無關了。」
評論|
鄧建華:在「正常化」時期閱讀哈維爾
樂觀與悲觀,都可以與結果無關。
對話歷史,回應當代,連結彼此——《5月35日》到台灣後有什麼火花?
「我們擁有民主、自由、平等,可是,我們可不可以把它當成得來不易的東西,不要濫用它,或太理所當然把它交出去?」
六四34年:中國軍事威脅下,台灣為何需要關注六四、如何紀念?
「六四不是歷史,而是現實。」
評論|
中港台青年大對談:我們討論六四,因為它是關照當下政治的過去
「我們不能回歸正常,因為正常正是問題所在。」
私人記憶:34年,一個人的六四,紀念是什麼形狀
「至今我仍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但我依然在紀念。」
從英國、加拿大到日本,海外的六四集會籌辦者在碰撞中相認
「割裂之後信心從哪裏來?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行動創造的。」
專訪李立峯:公開的六四紀念消失了,記憶會斷裂嗎?
任何社會都有保留一種記憶的能力,就算多細小也好。
1
...
13
14
15
...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