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評論
系列
欄目
播客
活動
影視
評論|
參與式審查:網絡舉報、酷兒粉絲與中國耽美文化商業化的特殊結合
所謂「參與式審查」,是指網絡上的個人或群體,在國家政策和數字平台設計的推動下,積極地參與分散性審查的行爲。
《白日青春》劉國瑞專訪:為什麼有的人能被當成「香港人」,有的人不行?
將對社會邊緣族群的關切和對身分認同議題的理解,融入兩個家庭故事之中。
《給十九歲的我》政治相對「安全」,才可在金像獎典禮高呼「上咗先算」?
紀錄反修例運動的《時代革命》、探討香港不同世代政治立場的《憂鬱之島》等紀錄片,雖在外地大放異彩,卻依然沒法在香港上映。
《給十九歲的我》獲獎漠視了什麼?香港電影金像獎41屆以來的最大輿情割裂
因香港劫後重啟,而本應更受矚目的今屆金像獎,卻偏偏沒能將香港電影再啟航的重要分水嶺記入歷史?
金像獎現場手記:如何度過一個屬於香港電影的穿越之夜
香港電影有輝煌的過去,也有「光明的未來」,但它沒有「現在」。
三年之後,他們為了電影再來香港
獨特的選片口味,難得的放映尺度,香港曾經是影迷看片的勝地,也是電影記者的必經之地。
香港新生代導演通宵大對談:我們自己,定義我們的年代
香港電影金像獎前夕,導演林森、劉國瑞、曾憲寧、賈勝楓、何爵天、卓亦謙相聚把酒通宵,吐露新一代的心聲與思考。
黃秋生:最後關頭,自己留下讓別人走,還是別人留下自己走?|電影白日青春
「最正確就是這個人選擇留下。在最後關頭,你們這些示威遊行的人,走啦,你們走啦⋯⋯而我就返屋企(回家)了。」
導演/畫家邱炯炯專訪:我們的時代缺少解風情的眼光
從《大酒樓》到《姑奶奶》再到《椒麻堂會》,邱炯炯再現了日子,填充了人生。
重現《明鏡》醜聞,這部電影試圖討論新聞業的未來
2018年《明鏡》醜聞,被形容為「希特拉日記」事件以來最嚴重的公信力危機。
《黑暗榮耀》:為什麼男反派可以慘死,女反派卻一定要「在公眾面前」慘死?
在懲惡揚善中以性羞辱去貶抑女性價值,等於合理化了女性在日常與社群媒體中遭遇的同樣挫折,這也是它止步於「爽劇」的局限所在。
南·戈丁《所有的美麗與血淚》:資助美術館的藥廠家族看見受害者的痛苦嗎?
記憶與照片是不同的,就像親身感受的痛苦跟目睹痛苦不一樣,後者讓我們覺得刺激,前者則無法忍受。
1
...
19
20
21
...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