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評論
系列
欄目
播客
活動
影視
許鞍華、廖偉棠對談:香港經此世變,詩是高度痛感|金馬入圍紀錄片《詩》
「就算電影將我們詩人刪去,留下詩的部分,都功德圓滿。我們不重要,我們這班詩人不過是詩的載體,將詩帶出來。」
【線上端小聚預告】相約金馬後:2023泛亞洲華語電影年末盤點
金馬六十,賽果將出,三地影評人有何不吐不快?「合拍片」身份不再中港專屬,2023華語電影地緣政治大解析。
請回答,1988的香港!一個韓國人,傾家蕩產做了世上第一本廣東話-韓文字典
南韓民主運動爆發的那一年,他在《英雄本色》中找到了英雄;現在他想要做字典報答香港。
《五月雪》萬芳:芭樂歌與亂葬崗,溫柔在哀傷也在
「幾乎沒有任何劇烈動作或表情,卻能感受到她的風霜和意志。」
《白日之下》導演簡君晋:新聞是歷史的初稿,電影呢?|專訪
這是來得太遲的作品,好像已跟不上今天香港的政治現實,反似是追憶著一個已不存在、仍然悍衛著新聞自由的香港時空
爾冬陞談香港電影:時勢使然,香港電影的面子與裡子
「香港的年輕導演、編劇、演員做電影很有香港精神,每個在現場都知道這部戲要什麼,令我覺得甚至比我們以前那一代更好。」
女女A片尚未開拍:台灣早期女同導演李湘茹,和一場夭折的同志婚禮
電視節目上,「(他們)講了許多不堪入耳的話。一種暴力感跟用獵奇的心態被看。」
《祈憐之歌》岩井俊二:究竟存在與不存在,分別是什麼呢?|專訪
「如何將故事精巧地變成一部電影,這些細節上的技巧,我仍然一直在學習。」
《年少日記》卓亦謙:我想對他們說,不開心也沒有關係
身邊朋友的經歷啟發了他重新看待自己對電影的認識,也促使他必須拍這部題材沉重的處女作。
人選之人、她和她的她喜獲金鐘獎:台「女性+」劇被陸觀眾譽「真正大女主劇」
《人選之人》在大陸被豆瓣下架,但在微博上聲量極高,絲毫不遜於同期大陸熱播的9.4分陸劇《漫長的季節》。
銀幕內外尋找拉子身影:台灣90年代前後影史中的女同性戀再現
女同志什麼模樣?拉子與酷兒又有何異同嗎?這些各模各樣的身分與認同的再現,如何被理解、建構或想像、投射?
泰迪羅賓專訪:翻過幾條長命斜|港產音樂電影《4拍4家族》
「今日香港電影很淒涼,但我又不覺得它會死。另類的東西不一定不行,主流就是你跟著它走,不中也不遠,但我不喜歡。」
1
...
14
15
16
...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