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活動
公民社會
下崗與工運、牢獄與監視、疾病與衰老 ——重返工運領袖孟晗的前半生
他將自己的前半生定義為「三次分割」。
521包圍立法院:太陽花十年後,運動的新時代、聲音與面貌
「一場一場運動都是不斷犧牲、堆疊起來的,我們現在也是踩著太陽花,不斷往前進。」
巴奈專訪:陪蔡英文做總統,住在帳篷抗爭七年的她回家了
「這就是最深的歧視,把你捧得高高的,然後轉身讓你掉到地上。所以我要留下來,提醒她、督促她。就這樣過了七年。」
當法律被權力關進了籠子,中國律師如何博弈?
「以刑化債」進一步破壞了政府公信力,但是跟政府講法律,並不是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人遊行、留守或離場:公民社會變幻後的大坑西邨拒遷抗議
大坑西邨正在倒數,邨民想法縱有不同,仍共同面對居民抗議的重重困難。
再見螢火蟲:「美而無用」的蟲子,如何成為台灣的環保指標?
菁英極力關注像台灣黑熊這樣的陌生物種,一般民眾更關心螢火蟲的消逝。但螢火蟲保育,真的是現代都市環保神話嗎?
無力、不信任:記一位十年前不在太陽花現場的人
「我們同溫層的邏輯太過平整,很難去框架到像小陳這樣的人。」
惘聞樂隊:疫情兩年封控創作新專輯,「有那麼多惡果,哪顆才是你種下的?」
「有那麼多火種,哪顆才是你播撒的?」「趨同,所有東西都朝着一個方向,要做什麼就要擠壓,榨乾最後一滴血。」
重回太陽花學運現場,聽見「20歲」的聲音|端聞 Podcast
十年前,「太陽花學運」改變台灣,十年後,時間改變社會與記憶,不同世代的年輕人也有著不同的學運記憶。
走入體制後,學運領袖林飛帆:後太陽花世代「想要一個新的政治認同」
但這一次,年輕世代想要一個新的政治認同,或許代表一種反叛、一種叛逆的精神或潮流。
太陽花前浪——繁盛抗爭中,鋪展的學運組織與青年行動者網絡
先前互信合作的基礎,累積到318成為板機般的機制,然後「砰」一聲,組織、運動、民意都往不可控的方向爆發了。
太陽花十週年,民間團體立院外晚會紀念,參與者回顧十年變遷|Whatsnew
十年後,那些曾經到現場和沒到現場的人在想什麼?
1
...
9
10
11
...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