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杜卿:作為「記憶之場」的巴黎聖母院,透過脆弱尋回神聖價值 諸如沙特爾大教堂等盛期的哥特式教堂,也有與之比肩的美學價值,而為何獨獨巴黎聖母院與法國深層命運相連,在它險些焚燬時,世上有如此多靈魂深受觸動?
斯里蘭卡連環恐襲逾200死,是「猛虎」復生還是「聖戰士」開闢新戰場? 大多數懷疑指向「伊斯蘭國」一類的國際恐怖組織或極端宗教組織。據美媒報導,在襲擊前數日,曾疑似有斯里蘭卡警官向政府提交文件指有極端伊斯蘭組織「全國認主獨一大會」策劃襲擊教堂,但該份文件的真實性有待證實。
在這幾枚指印裡,印尼海外選民如何回望家鄉? 有人投給佐科威,有些投給普拉博沃,有些人甚至沒有投票權。人在異鄉的印尼選民秀出沾有紫色墨水的手指,和我們聊聊選戰中的宗教、政治、經濟、假新聞議題,對國家的批評與盼望。
東京大學入學致辭:年輕人,等着你的,是一個無論如何努力也得不到回報的社會 等待你們的,是與至今為止所有理論都不相符,不可預測的未知世界。一直以來,你們都在尋求有着正確答案的知識。從今以後,等待你們的,是一個沒有正確答案的世界。
評論|「自由紅利」、創業菁英與福克斯之友:美國華裔總統參選人楊安澤競選側記 在現今身份政治無處不見的美國,楊安澤把目光投向經濟轉型對於全社會的影響,而不是着力強調特定社會群體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所以很多網民都稱他為美國政治混沌中的「一股清新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