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活動
香港
以獨立在地報導,從宏觀議題到具體生活,記述香港本土社會變遷。
3月香港法庭:支聯會終極上訴得直;「快必」終極敗訴;陳虹秀重審罪成等|Whatsnew
黎智英完成52天作供;傳理系畢業生就暴動罪申請上訴被駁回等
專訪:生為女人,閭丘露薇的新聞直覺|端聞 Podcast
將女性視角帶進新聞,世界會變成怎樣?
評論|
敲打還是重捶?李嘉誠「非一般賣港」,與中港政商關係嬗變
從前是懷柔統戰的「港澳同胞」,現在是政治規訓的「自己人」。
影像: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場內場外是否同樣精彩」?
啓德熱鬧的同時,有議員指在中環、尖沙咀難以感受盛事氣氛。
評論|
馬嶽X李立峯X鄧鍵一:三代學者,談香港三十年來的民意調查
沒有一種方法可以完全了解「民意」,但失去一種科學的方法,必然是損失。
你而家喺邊?在異鄉搭車,我學會了另一種生存方法
異地的公共交通工具,有別於原居地的氣味、節奏和乘客距離。
男人們的貴價玩具——「日銀」師傅打銀記
銀器千錘百鍊,男子氣概也是?
ChatGPT仿吉卜力是「藝術末日」嗎?為何也有人認為有利動畫產業?|Whatsnew
AI對動畫行業的衝擊,具體將取決於產業本身的分工和商業模式。
華人赴日熱潮:中港台三地,我們愛的「日本」不一樣|圓桌四人談
同一個日本,幾重分身?於台灣,是精神上的文化故鄉;對港人,卻是每年要回的物質家鄉;對大陸人,卻要「在東京建設新中國」?
香港中學教育加入「赴內地考察」,因出現人身和健康事故引起爭議|Whatsnew
考察團由教育局提供舉辦,部分為取消通識科後、新科目「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的課程之一。
保留工作,抑或乳房——在港患癌或重症外傭的生命抉擇
患癌後或因意外受傷而遭解僱的移工,面對身體和勞權兩個戰場;她們需要的是公道和尊重。
香港大幅改革公共醫療收費,急症室等加價,政府指原費率已不可持續|Whatsnew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強調是次為全面醫療改革。「為何要改革?因為我們知道以往收費制度是不可以持續。」
1
...
3
4
5
...
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