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評論
系列
欄目
播客
活動
香港
以獨立在地報導,從宏觀議題到具體生活,記述香港本土社會變遷。
少了自由行,「絲襪奶茶」 依然滿溢本土人情味
傳統冰室蘭芳園開業64年,以地道奶茶馳名。訪港自由行減少,老闆卻說:「只要把奶茶沖好,我們甚麽風浪都不用怕。」
在Lancôme事件「寧左勿右」的環球時報,到底是不是「官媒」?
Lancôme取消歌手何韻詩音樂會一事,《環球時報》扮演着什麼角色?這些爭議性言論是被默許的嗎?
詠春師傅 Alex Richter: 缺失的江湖,也是香港殖民史
他的師公是葉問封門弟子梁挺,他跟年事已高的各派師傅飲茶作口述紀錄,發現香港武術史原來與殖民地歷史環環相扣……
蘭蔻封殺何韻詩,法國人怎麼看?
法國民眾本就對蘭蔻所屬的歐萊雅集團無好感,有民眾評論這次封殺何韻詩事件,是「金錢戰勝民主」。
評論|
境外封殺何韻詩,是商業版李波事件
如今的香港和國際社會,都不能再消極「不變」,在諸如李波事件、何韻詩事件中,要警惕那條底線的突破,集體發聲抗議。
回望菜園村,我看見推土機前的柔韌力量
遭受清拆後,47戶村民在鄰近的新土地上,憑着空空白手,開拓一條新村。在香港,這是史無前例的。
評論|
袁瑋熙:現場調查──六四各大集會,參與者本質無別
如果仔細分析受訪者的參與動機和身份認同,可以見到六四集會已經與「本土政治」難以分割。
不配票、不協調,新生代政治組織參選不求勝?
在香港求變的年代,大量新政治組織誕生,劍指體制內的立法會議事廳;在這場混戰中,它們到底打算如何勝出選舉?
評論|
第三種六四想像,掙脫香港困局
香港必須把天安門事件的意義,放到「香港-世界-中國」長時段的三邊政經轉型中理解,思索香港能在前途上採取的立場與戰鬥位置。
評論|
香港悼念六四:本土派青年不滿什麼?錯看什麼?
不論是為悼念六四而避忌本土議題,還是為徹底去中國化而捨棄悼念,都將「悼念六四」與「本土」二元對立。
評論|
李立峯:支聯會、本土派不了解的維園六四晚會
六四晚會代表的身份和價值是什麼?是本土派組織眼中的那些嗎?是支聯會的五大綱領?
影片:記憶的戰場
1
...
187
188
189
...
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