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離開歐洲市場,俄羅斯的戰時經濟能順利轉型嗎?

俄羅斯能否真正擺脫對戰爭經濟的依賴,才是決定其未來走向的關鍵,也是西方社會猜測普京戰略意圖必須考慮的維度。
2025年5月15日,俄羅斯聖彼得堡,二戰勝利80週年紀念日,年輕志願者和學員展開一面巨型蘇聯勝利旗複製品慶祝。攝:Dmitri Lovetsky/AP/達志影像

從特朗普和澤連斯基在梵蒂岡教宗葬禮上的短暫會晤以來,美國對俄烏戰爭的立場來回擺動。特朗普繼續與普京通話,可是他對普京的偏袒不再露骨,而在慕尼黑安全峰會上大肆攻訐歐洲民主的副總統萬斯卻大談美歐一體,令人錯愕。在烏克蘭經歷了特朗普前一百天的極限施壓後,俄烏局勢似乎又回到了熟悉的軌道上:各國政要來回穿梭,卻都對普京的僵持和拖延束手無策。

在又一輪的談判條件裏,關於主權和勢力範圍的爭議仍然是多方拉鋸激烈的政治議題。不過,近期的一條報道也提供了談判條件中的經濟線索。路透社等多家媒體報道,美國和俄羅斯官員正在就恢復俄羅斯對歐洲天然氣供應展開談判。八位熟悉談判情況的消息人士透露,在俄歐能源關係持續緊張、歐洲大幅削減俄氣進口的背景下,華盛頓與莫斯科正討論美國如何協助俄羅斯重返歐洲天然氣市場。5月9日,位於瑞士楚格州的「北溪-2」管道運營商被當地法院裁定可繼續尋找新的投資者,否則將進入破產程序。美俄雙方擬議由美國投資方從俄羅斯購買天然氣,再貼牌向歐洲轉售。

俄羅斯通過大規模國防開支、工業再武裝、勞動力重新配置和政治高壓,暫時避免了經濟崩潰,甚至在短期內實現了經濟增長,這也帶來了中期的結構性脆弱。對普京而言,即時停戰就是政治自殺,只能用拖延來逐漸給軍工複合體減速。同時戰時經濟的轉軌難度極高,戰後的經濟安排自然也是談判的重要議題。能源出口一直是俄羅斯經濟的支點,而相比必須折價出售的「友好市場」,歐洲市場對非戰時的俄羅斯經濟似乎仍然不可替代。

2025年4月3日,美國華盛頓特區白宮南草坪,總統特朗普與記者交談後,準備登上海軍陸戰隊一號直升機。攝:Evan Vucci/AP/達志影像

特朗普在今年1月20日重新入主白宮當日,就重申了自己「24小時止戰」的承諾。從撇開烏克蘭和歐盟單獨與俄羅斯媾和,到雙方在白宮不歡而散,在特朗普執政的前一百天內,他所領導的美國政府基本就是在對烏克蘭單方面施壓。在中間多次喊話和威脅後,4月23日美國提交了一份特朗普所謂「最終提案」,其中包括美國承認克里米亞是俄羅斯的一部分,以及非正式承認俄羅斯幾乎所有佔領地區的控制權。在這一系列密集施壓之下,基輔市長克利奇科(Vitali Klitschko)在4月25日接受BBC採訪時表示,烏克蘭「也許不得不為了臨時和平,暫時放棄部分領土」。可是烏克蘭在歐洲的力挺之下拒絕了這一方案,美國的立場開始向反方向擺盪。

不過,令人玩味的是,在這一輪美國明顯的拉偏架中,俄羅斯對美國的響應也並不積極。在2025年2月18日的會談中,俄方雖然參與,但在重要問題上並不讓步。3月18日普京與特朗普再次通話,卻未接受美方提出的全面停火,只同意為期30天的能源基礎設施停火,並啓動更廣泛的停火談判。在特朗普上任伊始,他始終急於會見普京,用元首外交彰顯自己的領導力。而普京很少給出正面回應,反而利用美方推動停火談判期間加大攻勢。今年2月起俄羅斯在哈爾科夫、庫爾斯克、蘇梅等方向發起多輪進攻,3月初基本將烏軍逐出庫爾斯克州,讓烏克蘭損失重要的談判籌碼,更是多次違反了在沙特舉行的談判中斡旋達成的關於烏克蘭能源基礎設施的部分休戰協議。鑑於特朗普渴望和平締造者的桂冠,俄方這樣的行徑實在有損特朗普的外交形象,這也被認為特朗普態度逆轉的重要原因。那麼,普京為什麼不願表態配合,充分利用偏袒己方的外交週期呢?

2025年5月9日,在俄羅斯莫斯科舉行的勝利日閱兵儀式期間,俄羅斯總統普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交談。攝:Sergei Bobylev/Photo host agency RIA Novosti via AP/達志影像

俄羅斯戰時經濟的特徵

衆所周知,特朗普對主權缺乏敬意,並不介意在政治原則上縱容俄方的過分要求。可他急於求成,希望見到立竿見影的短期停火。哪怕是在美歐離心的三四月份,西方也默認應該先達成停火,再進一步洽談長期和平並取消制裁。對東歐缺乏切身利益的美方而言,制裁也是少數抓手,需要等到俄羅斯有更多誠意時才能放鬆。而俄方開出的和平條件卻始終包括先行解除制裁。克里姆林宮曾表示,黑海停火協議只有在對俄羅斯農業銀行和其他參與食品和肥料國貿易的金融機構的制裁被解除後才會生效,還要求這些金融機構要重新連接SWIFT國際支付系統。就長期目標而言,俄羅斯官員也毫不掩飾他們希望同時解除所有西方制裁,甚至不限於臨時凍結制裁。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就多次要求返還凍結的俄羅斯資產。

也就是說,和談角力另一個重點是停火的優先級,西方要求俄羅斯停戰以表示誠意再討論經濟安排,而俄羅斯要求西方給出經濟承諾才願意讓戰爭機器剎車。顯然,俄羅斯要求的和平條件不僅是政治保障和安全保障,也包括經濟保障。想要普京在鯨吞烏克蘭的大量領土後恢復和平,那麼必須讓俄羅斯的經濟在和平之後仍然有伸展空間。普京在談判姿態上的僵硬其實側面證明了,對他的統治而言後者同樣不可或缺,其必要程度甚至超出了特朗普有限的耐心。在當下完全以軍事需求主導的戰時凱恩斯經濟,冒然停火反而會增加俄國內部的不穩定性。不過俄羅斯出於談判姿態不能示弱,特朗普更沒有耐心考慮俄羅斯的經濟緩衝。而且他偏好雙邊外交,一度撇開歐盟乃至烏克蘭,可國務卿魯比奧就曾表示,取消制裁無法由美方單獨決定,必須和歐洲溝通。而這一點在經濟上甚至比政治上體現得更為明顯,因為美國對俄羅斯的出口產品並沒有需求。

關於俄羅斯的經濟,在俄烏開戰前一兩年還時有討論。在戰局陷入僵持後,也不乏支持烏克蘭的觀察者樂觀認為,俄羅斯的經濟能力難以與西方久持。可是,開戰後俄羅斯的能源、金屬、糧食等大宗商品出口不但沒有中斷,反而在部分類目還超過了戰前水平。長期制裁壓力下俄羅斯也用石油收益預留了應急資金,並長期保持較低的公共債務。隨着戰時財政政策已從2022年依賴儲備轉向提高稅收和財政緊縮,俄羅斯經濟表現出強於預期的韌性。戰時財政大幅傾斜到軍事和重工業,軍事相關開支也帶動了就業和工業產值。俄羅斯沒有全面動員,而是通過提高徵兵補助金刺激消費,直接提振了內需。儘管通脹嚴重,但工資和物價幾乎同步上漲,2024年實際家庭消費甚至逆勢增長8%。這種戰場需求主導的經濟政策確實帶來了紙面的經濟增長,並使失業率降至歷史最低,「俄羅斯經濟崩潰論」自然就偃旗息鼓。普京甚至多次宣稱,與西方經濟脫鉤並沒有擊垮俄羅斯,反而為俄羅斯經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自主創新動力。最近一次就是在今年2月21日,普京在「未來技術論壇」上明確表示,談判中要求取消的西方制裁「對我們起到了重要的刺激作用」。

2025年3月19日,俄羅斯庫爾斯克州雷利斯克鎮,俄烏衝突期間遭導彈襲擊受損的文化中心前,一面俄羅斯國旗在飄揚。攝:Shamil Zhumatov/Reuters/達志影像

不可持續的風險

然而,為什麼普京在和談中要求美歐率先取消這些「刺激」呢?戰時凱恩斯主義背後是巨大的代價和不可持續的風險——鉅額赤字、通脹壓力和預算失衡。如今俄羅斯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完全被戰場需求所主導,到2024年,軍事開支首次超過了所有社會支出。據路透社報道,俄羅斯批准的2025年預算將撥款13.5萬億盧布用於國家防務,佔總支出的約32%,另有3.5萬億盧布用於國內安全。兩項合計,2025年聯邦預算的近41%將用於戰爭和安全事務。2025年第一季度,俄羅斯年化通脹率一度升至10.1%-10.3%,為近兩年來新高,主要受食品和服務價格上漲推動。俄羅斯央行為了打壓高通脹,不停調高利率,造成民營經濟的融資被擠壓,加上徵兵引發了勞動力短缺。而現在經濟增長的主力,都是軍工企業和重工業,加上以入伍津貼為主要收入的家庭。龐大的軍工複合體把資金和人力成本全押在戰事繼續上,極力反對「去軍事化」與資源再分配,足以綁架執政者。也就是說,俄羅斯通過大規模國防開支、工業再武裝、勞動力重新配置和政治高壓,暫時避免了即時崩潰,甚至在短期內實現了經濟增長,但這也帶來了高通脹、勞動力萎縮、技術落後和財政壓力,加劇了中期的脆弱性。

一旦停戰,經濟重組可能會激化現有的社會矛盾。歷史上俄羅斯的歷次政權更迭都和戰事善後不力有關。沙皇俄國未能妥善安撫厭戰的軍人,最終送走了羅曼諾夫王朝。到了1980年代,阿富汗戰爭加劇蘇聯財政崩潰,鉅額軍費和濫發貨幣引發高通脹與經濟失控。戰爭拖垮民生與社會穩定,疊加油價暴跌衝擊,最終加速了蘇聯解體進程。如今俄羅斯的軍費佔比已經與蘇聯在阿富汗戰爭期間的軍事負擔比例持平了,即使取得普京所設想的勝利,戰時經濟的和平轉型仍然是棘手的問題。何況現在的戰局遠遠談不上壓倒性,戰果中也沒有特別大的資源進項。這樣戰後的財政分配必須維持一種微妙的平衡:削減過快將帶來失業和失去戰爭收益階層的憤怒,而削減過慢將因龐大的軍費負擔扼殺長期增長。戰後社會復甦通常需要大量基礎投資,但制裁阻斷了大部分西方融資涌入。除非達成和平協議並促使制裁鬆綁,否則俄羅斯可能只能依賴本已緊張的國內資金和中國資本,要實現這一轉型將異常艱難。

2025年4月30日,俄羅斯聖彼得堡冬宮廣場,俄羅斯士兵乘坐卡車參加勝利日閱兵彩排。攝:Dmitri Lovetsky/AP/達志影像

今日俄羅斯仍擁有一些貨幣工具和儲備,例如可以出售超過1500億美元的黃金和人民幣儲備以彌補缺口,但這些一次性措施只能延遲真正的調整。更可持續的路徑是,當預算壓力緩解時,可以用恢復適度利率和取消剩餘資本管制吸引投資迴流非戰爭領域。一旦進入和平期,鉅額軍費將難以為繼,政府需要面對民生、基礎設施、社會福利等被長期壓縮的領域,經濟管理和社會穩定壓力驟增。和平還可能暴露戰爭期間的經濟管理失誤和腐敗,2025年預算中俄羅斯對國內安全支出的增加表明,政權正在為必要時鎮壓國內動盪做準備。即使財政調整能夠有序進行,俄烏戰爭已經引發了歐洲朝野的強烈不安全感,加上特朗普政府單方面放棄安全承諾,歐洲國家都在擴充軍備。東歐諸國的敵意仍然存在,如果克里姆林宮不願大幅削減國防預算,央行可能面臨兩難:要麼被迫為大規模赤字融資,要麼在超高利率下放任經濟衰退。對普京及其統治集團來說,這種事實上的政治對立更可能動搖他的國內統治,可能還不如戰爭永久化更有安全感。

天然氣還能賣到歐洲嗎?

鑑於俄羅斯缺乏其他產業增長點,回到戰前經濟模式已經是很理想的狀況。可戰前俄羅斯的經濟結構也很不健康,高度依賴能源出口。2021年Gazprom天然氣出口收入約為540億美元,大致佔俄羅斯石油天然氣出口收入總額的25%左右。同年油氣出口收入約佔俄羅斯聯邦預算收入的45%,可見對財政貢獻極大。開戰以來,石油和煤炭能相對輕易轉移供應對象,還得打折供應,天然氣尋找新的買家則面臨巨大困難。俄羅斯的石油出口被亞洲市場吃下,為如今的戰時經濟輸血,但也意味着在未來的經濟軟着陸中,石油能提供的投資增量相對有限。在衝突結束談判中,恢復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可能成為俄羅斯的心儀的條件,因為俄羅斯迫切需要天然氣出口收入。2021年俄羅斯通過管道向歐洲出口天然氣約1370億立方米 ,約佔當年俄羅斯天然氣出口總量的70%上下。與此相比,對中國的西伯利亞1號管道滿負荷年輸量為380億立方米,遠低於俄對歐供氣規模,二期工程還沒有動工,遠水解不了近渴。戰前的歐洲長期是俄羅斯天然氣的最大單一市場,雙方管道聯網密集,長期簽有穩定合同,加上收益上仍具有溢價優勢,在一個「常態化」的俄羅斯財政中扮演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美俄談判中,美國資本考慮投資管道或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的項目,也可能作為中間商購買俄羅斯的天然氣並將其供應到歐洲,尤其是德國。這將減少歐洲國家對於恢復俄羅斯氣體供應問題的政治阻力。

2022年3月24日,德國馬爾瑙(Mallnow),日落後的亞加爾天然氣管道壓縮站(Jagal natural gas pipeline),所屬管道負責將俄羅斯天然氣輸送至德國。在俄羅斯持續對烏克蘭發動軍事入侵下,德國政府近期宣布已與卡塔爾就天然氣供應達成協議,以減少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攝:Sean Gallup/Getty Images

那麼歐洲可能在能源問題上妥協嗎?一方面,歐盟在政治話語上堅定宣稱要「去俄化」,歐盟委員會也於5月6日剛剛提出了一個詳細的路線圖,計劃到2027年完全切斷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並且在液化天然氣進口、可再生能源投資、多元化供應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但另一方面,能源市場的剛性需求和價格壓力仍然客觀存在。歐盟雖然大幅減少了俄羅斯管道氣進口,但對俄羅斯液化天然氣的進口從未中止。西班牙、法國、比利時等國仍在大量購買,現階段也沒有被正式禁運。匈牙利、斯洛伐克、奧地利等國仍然在進口俄氣,這些合同在政治上雖受質疑,但在實際操作中沒有中斷。德國、意大利雖然在政治上高調,但它們背後的企業和市場仍在通過中介或「灰色市場」進口含俄成分的能源產品,比如通過哈薩克斯坦、土耳其、印度等第三方的貼牌石油製品。

據《金融時報》今年1月底報道,歐盟官員曾討論是否應恢復購買俄羅斯管道氣體作為烏克蘭潛在協議的一部分。三名知情人士表示,德國和匈牙利的一些官員已表示支持這一想法。該提議在一些歐盟國家也找到了支持,認為這是一個降低歐洲能源成本的機會,但是在布魯塞爾和一些東歐國家的官員中引發了強烈憤慨。這種可能性也面臨諸多執行障礙,包括因違反先前合同而引發的訴訟,以及由於戰爭導致部分管道受損。美方既然想染指俄歐之間能源貿易,就必須為能源安全擔保。為了保持政治上的正當性,有專家提議讓烏克蘭保留切斷供應的主動權。這樣能源貿易可能成為協調美歐俄烏各方利益的抓手,相比主權問題有更大的彈性。但這要求充分協調各方利益,更不能拋下烏克蘭和歐洲私相授受。何況在沒其他安全承諾的前提下,美國公司利用舊管線貼牌後就像直接轉手銷售的手段過於簡單粗暴,低估了歐洲民衆的戒心和智力。新上任的德國總理默茨在5月15日就表示,德國目前沒有計劃對「北溪-2」管道恢復運營進行認證,「這種情況不應該改變」。

天然氣只是一個切口,更宏觀的問題是,俄羅斯能否在離開歐洲市場的情況下,找到不同於後冷戰時代的經濟模式。戰時凱恩斯主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俄羅斯對戰爭的經濟承受力,但也加劇中長期的結構性脆弱。無論是從地緣還是後冷戰以來的歷史,歐洲曾是俄羅斯經濟中重要的高溢價和結構性互補的市場,可俄烏戰爭已經永久性破壞了雙方的政治互信。如今,儘管俄羅斯在能源出口總量上依然可觀,但失去歐洲後卻不得不接受更低的價格、更高的物流成本以及對更少買家的依賴,這使其在出口收益上充滿不確定性。而這些風險又疊加在騎虎難下的戰時經濟和未來幾十年內全球去化石能源轉型的衝擊之上。在歐洲朝野的敵意難以逆轉的前提下,俄羅斯能否真正擺脫對戰爭經濟的依賴,平穩轉向可持續的和平經濟模式,才是決定其未來走向的關鍵,也是西方社會猜測普京戰略意圖必須考慮的維度。

評論區 1

評論為會員專屬功能。立即登入加入會員享受更多福利。
  1. 高科技哦你快看表示:

    简而言之,俄罗斯的战争经济模式骑虎难下了。
    但指望欧洲恢复从俄罗斯进口化石能源完全是幻想。无论是管道天然气还是LNG进口都下降到了战前的一小部分,即使存在通过第三国转运的现象,这一部分进口的价格也被 G7 price cap 给压到了很低。前几年的通胀高潮已经过去,现状对欧洲国家而言已经足够满意,政治上并不存在足够推动力恢复到战前状态。欧洲一边能继续进口俄罗斯能源,给自己的能源转型腾出缓冲期,另一边又能尽可能压缩俄罗斯经济和财政从能源出口得到的利好,何乐而不为呢?